【古筝名曲欣赏】好听的古筝曲 古筝音乐推荐 古筝流行曲
(相关资料图)
古筝十大名曲欣赏
第一首《渔舟唱晚》
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该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娄树华于三十年代根据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成的;近年来又有人提出该曲为近人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皮》、《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等改编成的。现普遍流传的娄树华版本前半部分与金灼南版本相同,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版本所特有。曲名源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玉阁序》里的佳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全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节奏顺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逐层迭进,生动勾画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然境界。该曲既为筝曲的代表曲子之一,亦被移植变成小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的独奏。
第二首《出水莲》
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有人为该曲作题解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代表基艳嫩也。”该曲以悦耳清雅的旋律和“重六调”的独特风韵,曲趣甜美剔透,寄托了人们对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德的赞扬。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古筝演奏家潘妙兴,他1940年出生,从小学习弹拨乐器,15岁考上上海民族乐团。1959年起从业古筝演奏,先后师承郭鹰、曹正、赵金山、罗九香、苏文贤。1961年即在第二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以娴熟的技艺显出古筝独奏才华。数十年来普遍汲取我国南北派古筝诸家风格,以技巧全面、演奏高超著称。
第三首《高山流水》
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全国各地筝派虽均流传有《高山流水》筝曲,但大不相同,而浙派的《高山流水》则近人研弹,演出最多。此曲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此书在题解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成二同曲,不分段落。宋朝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乐曲取我国 古代著名的音乐故事“伯牙摔琴谢知已”为背景,表现一种“巍峨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海”的境界。全曲以清弹为主,由高山和流水2个部分组成:前半部运用了间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浑厚而优美的音质,描写了高山之雄伟苍劲;乐曲的后半部分则在按滑的同时大量而连续的使用了上下行刮奏手法,细致地刻画了流水的差异形状,由细流涓涓低迴委婉直到汇流成河的壮丽景象。《高山流水》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节奏悦耳顺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香古色,意境深远悠长。
演奏本曲的是青年古筝演奏家王蔚,1966年出生于浙江遂昌。1978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984年升上该院本科,师从何宝泉、孙文妍副教授,19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院执教。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作品挑战赛新作品演奏奖;1989年获“山城杯”电视器乐挑战赛表演奖和“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古筝专业组三等奖;1991年获“上海之春”表演奖。曾先后赴港台、添加城、日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表演。王蔚演奏技巧全面,细致悦耳,风韵浓厚,热情豪放。本片中的第八首和第十首也是王蔚的精彩佳作。
第四首《林冲夜奔》
是陆修棠、王异对于1962年根据昆曲《宝剑记·夜奔》一折为背景,以曲牌《新水令》的旋律为素材加以改编发展成的,表现《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在遭受官衙残害以后于风雪之夜投靠梁山的故事,乐曲宛如琵笆传统曲子里的“武曲”,气势悲壮,情绪激昂,为筝曲创作曲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演奏本曲和此片中第九首的是朱小萌。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1985年在上海青年汇演中获古筝第一名,1990年3月,上海音乐家协会和上海电影乐队联合为她举行古筝独奏音乐会,同年11月,在上海园林酒店举行了有各国驻上海领事馆参加的朱小萌古筝独奏欣赏音乐会。
第五首《侗族舞曲》
表现了侗寨风韵,抒发了侗家子女喜爱美好生活的快乐情绪。全曲共有四段:一、中速稍快,侗寨之歌;二、稍快,粗狂而热烈的芦笙舞;三、慢速,月夜侗寨家琵笆深情;四、中速稍快,赞扬侗乡。乐曲节奏中更替运用了“升主音”与“降主音”,展现了侗族音乐的一种特殊风格。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种特倚音技巧,衬托了粗狂、热烈的气氛。
演奏本曲的是我国古筝大师、筝乐作曲家及中国音乐协会理事焦金海。他1939年出生于河南安阳,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他曾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及湖南广播电视艺术团担任古筝独奏,现于厦大音乐系任古筝教授。由于他勤于思考,在古筝演奏、筝曲创作和筝理论描述等方面均获得非常突显的成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因为焦氏的演奏风格独具一格,有丰富的创作乐曲,加上发展完整的演奏方法与理论实践,令他一再深受到海外筝界重视与学习,除被称作“焦派筝”外,更被推崇为“师古不泥古,能把传统古筝音乐赋于现代化,使其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的古筝大师。
第六首《汉宫秋月》
也是国内十大古曲之一。有两种比较流行的演奏方式,一种是二胡曲,是1929年上下刘天华先生记录了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据考,粤胡曲《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源出同名琵琶曲的第一段;另一种即为筝曲。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化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状况情况。全曲意在表现古代被压迫宫女对月惆怅的忧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他们悲惨遭遇的怜悯。筝曲演奏运用了揉、吟、滑、按等众多技巧,风格朴实古雅,富有风韵,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之一。
第七首《寒鸦戏水》
是“客家筝曲”中名作。“客家”指南宋末年为避战乱而移居广东潮州、梅县一带的中原人民,因此“客家筝曲”也叫“中原古调”,流传于潮州一带。乐曲使用了潮州音乐独有的“重六调”演奏,使之产生了特殊的地方色彩。古筝的旋律清新明亮而轻盈多姿,配上音质低厚的椰胡穿插其间,时候时合,相辅相成,听来饶有情趣。生动地描写了寒鸦(即鱼鷹)在水中逐戏的场景。此次音频担任椰胡伴奏的 郭鷹先生为潮州筝派的名家,1953年他曾在上海首次灌录古筝独奏《寒鸦戏水》唱片,名声鹊起,极受欢迎。四十年后虽已八十大龄,闻徒弟郭雪君再录《寒鸦戏水》,兴致勃勃地操椰胡伴奏,一板一眼丝丝入扣,为这首名曲再显风采画龙点睛。
演奏以上二曲的是著名的古筝演奏家郭雪君,1942年出生于上海。十三岁师承潮州筝派名家郭鹰,后又师承浙江名派王异之,并先后受到曹正、林毛根、许守诚等古筝名家的指教。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如今上海音乐学院执教。郭雪君在学习各地传统筝派的基础上刻意求进,并形成了自己细致含蓄的演奏风格,给人以回味。她古筝演奏基本功扎实,富有抒情,经常在各种音乐会和电视广播中独奏。
第八首《东海渔歌》
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夫快乐又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乐曲以上下歷音描绘的大海波涛,以号子声调刻画的劳动场面和宽广激情的歌唱性主题从不同的侧边描写了当代渔夫的气质和生活热情。
第九首《香山射鼓》
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选为出色音乐创作。该曲取材于西安鼓乐里的同名乐曲和琵笆古曲《月儿高》。作者在乐曲的演奏上参考了陕西秦筝的技巧并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风韵使该曲充满着浓厚的地方风味。乐曲表现了空山梵音、虚无缥缈的空灵意境以及人们在山中举办香会时的热闹场面。
第十首《战台风》
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乐曲共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绘港口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以特殊的演奏技法模拟出台风的咆哮奔流;第三部分以逐步形成的紧张而浓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写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情景;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伸展,抒发了工人们击败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最后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魄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
好听的古筝曲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并蒂花、步步高、步步清风、沧海一声笑、草原英雄小姐妹、禅院钟声、陈杏元落院、出水莲、大海啊故乡、二月里来、分飞燕、丰收锣鼓、高山流水、姑苏风光、广陵散、滚滚红尘、寒鸦戏水、汉宫秋月、汉江韵、化蝶 、画水莲华、将军令、蕉窗夜雨、井冈山上太阳红、酒醉的探戈、军港之夜、期盼、快乐的姑娘、离弦、梁祝、浏阳河、楼台会、梅花三弄、溟山、茉莉芬芳、牧羊曲、难忘今宵、念佛心曲、女儿情、片片枫叶情、偏偏喜欢你、倩女幽魂、十面埋伏、夕阳萧鼓、相思风雨中、雪山春晓、渔光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圆花好、云水禅心、知已
古筝流行曲
《青花瓷》《小城故事》《原来你也在这里》《一剪梅》《葬心》《如来一叶》 《昆明湖》《西厢》《九公主》《若相惜》《孙尚香》《花甲》《花满楼》《清明雨上》《你若成风》《南山忆》《断桥残雪》《朝舞》《烟花笑》《庐州月》《枯叶之蝶》《双侠》《梨花香》《湘江的笔画》《蜀绣》《粉末》《娘子写》《半面妆》《喜相逢》《紫竹轩》《伶人歌》《潇湘雨》《诀别诗》《红颜》《朱砂泪》《心如蝶舞》《传说》《黄色枫叶》《红尘女子》《花落随》《西关》《青衣》《悲曲》《荷花亭》《少年游》《忆长安》《大话李白》《牡丹江》《此生不换》《后世镜》《三国恋》《君生我未生》《星月神话》《广陵散》《阳春白雪》《渔樵问答》
Copyright 2015-2022 人人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